在商业大片大行其道今天,一部以滇西少数民族为背景的小成本艺术片《碧罗雪山》近期在艺术影院MOMA(北京百老汇电影艺术中心)上映。片方介绍,上映期间出现了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奇观”,没有花一分钱的宣传费,单凭网站、微博的口碑效应就达到如此效果,导演刘杰表示十分意外。《碧罗雪山》的成功也给了导演刘杰艺术片之路带来了更大的希望,他表示:“只要还有人在拍着,没有把它拍死了,就说明它还能活下去。”
口口相传 《碧罗雪山》受关注
影片从4月中旬开始在MOMA放映时,一开始上座率就很高,从第三场开始就场场满座,需要提前网上订票。影院数次追加放映场次,仍有许多观众买不着票。有影迷切身体验了一回“一票难求”的感受,第一次去时提前了半小时到达,被告知7天之后的电影票已售罄,在微博上拜托到导演本人,才订下张“友情票”,是影厅门口最后一排最边上的座位。进入影院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导演自留友情座位仅此一个,其余的位子两星期前就卖光了,这片放了有12场了,每一场都是这样的满场。”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艺术片,《碧罗雪山》没有像商业大片那样大张旗鼓铺天盖地的宣传,用导演刘杰的话说,“我一分钱宣传费都没有花,当时压根儿就没准备公映。”但随着很多看过电影的艺术片爱好者在微博等地的“义务宣传”,《碧罗雪山》凭借口口相传方式传播开去,逐渐在网络上建立起了出色的口碑,一些网友都表示“就是冲着影评去看的,这么火的艺术片,到底有多好?”随着电影的悄然走红,MOMA两次追加放映场次仍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不少观众纷纷提出加场,甚至有在北京以外的观众期待看到。
聚拢小众 走“纯粹”的艺术片之路
《碧罗雪山》是曾摘得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的导演刘杰继《马背上的法庭》、《透析》之后的第三部作品,该片曾于一年前在第十三届上海电影节上捧走了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影片延续了导演对少数民族地区素材的偏爱,讲述了发生在滇西碧罗雪山下的小村庄中傈僳族人的一段故事,全片演员请的都是当地村民,对白说的也都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刘杰用非常朴素的手法记录下了深山里的故事。
《碧罗雪山》在院线的火爆程度也是刘杰没有预想到的,他说:“之前我对公映本来是不抱幻想的,如果不是遇到MOMA的吴靖,这个电影可能也就无缘跟观众见面了。”从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开始,刘杰一直在艺术片的领域坚持,“我自知自己的电影本来就是相当小众的,是为了那一部分真正喜欢电影,能把电影当做一种艺术、一种体验,而不是纯粹娱乐的一小撮人而存在的。”
相对于前两部影片的市场受挫,《碧罗雪山》在艺术影院的成功似乎也让艺术片看到了春天,在刘杰看来“文艺片没有票房总叫人忧心,但只要还有人在拍着,没有把它拍死了,就说明它还能活下去。不能用单一价值体系去衡量文艺和商业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影片。我希望这部影片被更多的人看到,也希望能在中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文艺片发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