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张艺谋张伟平分手 好友:张伟平失去了很多

张伟平、张艺谋一个张扬、一个内敛,却能二十几年来相安无事。
张伟平、张艺谋一个张扬、一个内敛,却能二十几年来相安无事。

  著名录音师陶经是张艺谋在电影学院的同学,两人从《活着》一直合作到《金陵十三钗》,他把张艺谋称为“老谋”,把张伟平称为“小伟”——这个亲昵的小区别提示一件容易令人疏忽的事实:生于1958年的张伟平比张艺谋整整小8岁,但长期以来,在“二张”的关系当中,张伟平一直以保护者的姿态出现,再加上他声如洪钟的嗓音、长期锻炼、比张艺谋高大一圈的身材,看起来,仿佛张伟平才是真正的大哥。三年前接受曹可凡采访的时候,他甚至不乏爱怜地表示,张艺谋可爱起来有点像个孩子。

  有关张伟平和张艺谋这段22年的兄弟情,陶经不愿多评价,“他们俩走过这么多年,回过头来,这一段路不是任何人提前设计好的,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遇到他了,就像不知道冯小刚为什么就遇到王中军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当事人自己也说不清。”

  事实上,“二张”的相识确乎是一场偶然。十多年来张伟平一次又一次向媒体回忆起1990年春节的一次聚会:张伟平两口子遇到巩俐、张艺谋,太太是巩俐的影迷,相谈甚欢,但张艺谋生性低调,张伟平也搞不清楚导演具体是干什么的,两个男人简单搭话后,张艺谋要提前走,张伟平说,我送你吧。

  一路上,在张伟平的夏利车里,两人具体聊了什么,没人知道。总之从那时起,两人开始往来密切,张伟平频频请张艺谋到家吃饭,带他遍尝京城美食,而在此之前,张艺谋生活极其简朴。只认羊肉泡馍,写《活着》的剧本时,关在家里整整两个星期只吃方便面。张伟平曾描述自己给张艺谋吃亲手包的秘制饺子,“张艺谋惊住了,说这太好吃了”。

  这段与电影无关的友谊,在号称“无话不谈”的亲密中,轻松愉快地走到了1996年初。某天张伟平发现张艺谋愁眉不展,一问,原来因为张艺谋和巩俐分手,没了这个金字招牌做女主角,原计划投拍《有话好好说》的资方决定撤资,影片面临搁浅。

  所幸张伟平并不只是一位美食家。这个出身军人家庭的北京男人曾是一名药剂师,1989年他意外跨行,成为西门子公司驻北京代表处的经理,不久后他又下海经商,做航空食品、药品、房地产,成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最先富起来的大款。听说张艺谋为钱发愁,张伟平豪爽地表示,钱由他来出,拍吧!

  张艺谋提醒他,电影风险高,弄不好就剩一堆废胶片,但张伟平执意投入2600万,片子拍完了,里面的那句台词“安红,我想你”红遍中国,但由于没有宣传发行经验,张伟平把海外版权以800万卖给了一家国内公司,那家公司一转手,卖了4600万,而张伟平却活生生赔了1000多万。

  张艺谋很内疚,张伟平却似乎被激起了斗志,昔日从药剂师变成地产大亨的闯劲和野心再次冒出来——他要玩转电影。1997年,张伟平成立了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张艺谋管艺术创作,他管发行营销,从那时开始,《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烫着“二张”的烙印,一部一部从这家“专卖店”里生产出来。

  惺惺相惜屡传佳话

  “二张”当年共患难的回忆,令如今沸沸扬扬的“分手”传言,多少显得有些凄凉。

  与新画面公司合作了《金陵十三钗》等多部影片宣传工作的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是为数不多的“身边人”之一。此前他谢绝了媒体的采访,但由于外界大多将分手的矛头指向张伟平,“罪名”囊括性格强势、唯我独尊、用生意绑架张艺谋的艺术,频频开炮、得罪太多圈中同行等等,在这次屡吃闭门羹的采访中,陈砺志竟然意外开口:“和新画面没有密切关系的人,不了解确切的东西,但接近张伟平身边的人不多,我不说,可能没有人能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制片人为了一个导演能做那么多的事情,这个事情超出了电影本身,他替一个导演解决了创作之外的任何问题,而且他总是能做到。”在陈砺志看来,张伟平能在1996年拿出2000多万来支持一个导演的梦想,并且能持之以恒地投入,就是因为感情,“导演没时间顾及家人、生活,张伟平却能对他的穿衣购物、父母女儿都照顾到,这就是因为兄弟感情”。

  圈里流传着有关“二张”的几段“佳话”:1993年张艺谋过生日的时候,张伟平曾送他江诗丹顿的名表,后来他得知这个品牌的名字也是两个合作伙伴的姓氏,还对媒体表示这个巧合寓意着他和张艺谋两人的缘分;2007年,两人为了《千里走单骑》去夏威夷出差,张伟平拉着他去买了LV的包和鞋,张艺谋舍不得压坏,坐飞机的时候一直抱着;某一年去东京,张伟平看上了一件7万多的皮衣,没舍得买,第二天,节俭的张艺谋给他买回来挂在宾馆里,把张伟平也感动了一把。

  很长一段时间里,张伟平形容起两人的关系,用的都是“无话不谈”“推心置腹”“千金难求”,有人骂张艺谋的电影,张伟平会站出来挡箭:“别有用心的批评、借骂张艺谋炒作自己的,都是人渣!”

  16年来,张伟平和张艺谋没有任何形式的契约,纯靠信任互相支撑,连寡言少语的张艺谋某次接受央视采访都感叹:“我的这位投资人,一不看剧本,二不看账本。”小8岁的张伟平拿出十足的“保护者”姿态,还对媒体说起一个不乏浪漫色彩的畅想:“以后老了不拍电影了,我们就一起去旅游,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休息,或者看别人拍的电影。”

  合作历程毁誉参半

  兄弟情似乎并不能解释一切,外界大都觉得,张伟平终究是商人,和张艺谋的合作还是为了利益。但在上海联合院线副总吴鹤沪的印象里,张伟平是一个对电影确有热情的商人:“他为什么来弄电影?赚钱不一定比房地产多,每年一部,只做张艺谋,还想方设法去钻研营销的事情?这肯定是有很大的热情”。

  这种热情首先被电影圈的光环所笼罩,似乎很少有人能抗拒镁光灯下的关注度——《有话好好说》让张伟平第一次在电影里跑起了龙套,片中群殴姜文的一堆打手里就有他。1997年《有话好好说》到上海来做宣传时,吴鹤沪负责接待剧组,张伟平一见面就主动张罗起来,向大家介绍张艺谋和姜文,“在场的人们和张艺谋、姜文都很熟,反而没一个人认识张伟平,本身他个子比较高大醒目,其他人看起来好像都是他花钱雇来的一样。”

  比较尴尬的一次是,有一回影片在上海财经大学做首映,现场负责人只准备了张艺谋和几个演员的鲜花,谁也没想到,张伟平也走上台去了,当时没人知道他是幕后老板,但鲜花也不够用了,场面有点小小的狼狈。

  吴鹤沪所说的“热情”有一系列证明:张伟平在《有话好好说》之后,又投资了两部不赚钱的文艺片《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直到2002年的《英雄》以铺天盖地的营销模式、2.5亿的票房、1780万的音像制品版权拍卖收入,开启了中国式商业大片的时代;2004年的《十面埋伏》炮制了巨型首映礼,200多家电视台直播或转播,张伟平特别为此租了两颗卫星;他是最早树立“导演品牌”意识、把银行资本引入电影业的人之一,并首创了电影宣传的“饥饿营销”,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伟平和张艺谋联手,两次与院线谈判,把片方的票房分账比例从35%提升到41%,令业内同行普遍受益。

  不过,与张伟平合作以后,张艺谋的公众形象也从《红高粱》《活着》的时代急遽变化,从《英雄》开始,外界不断炮轰他放弃艺术追求、只注重商业成绩,批判、质疑、骂声不绝于耳,对此,张艺谋几乎从不正面回应。

  一直与第五代导演共同奋战的陶经说了一句话:“当年拍《孩子王》《活着》的时候,我们的创作心态比较纯粹,还保留着学院派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但现在我们对电影的理解也不一样了。进入商业市场,也是第五代电影人的成长,我们会更冷静、更老到。”这句话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张艺谋的心态。

  张伟平强势性格成话柄

  号称投资6亿人民币的《金陵十三钗》是“二张”的第11部电影,也是他们下得最大的一盘棋,但最终这部影片的国内票房止于6.2亿左右,远未达到张伟平此前宣扬的“十个亿”,影片在北美的口碑遭遇寒流,接连失利于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更彻底的危机发生于“二张”之间——去年底,部分记者收到匿名人士的短信,宣称张艺谋已娶妻生子;《金陵十三钗》在上海等地的宣传活动上,张艺谋只身带演员亮相,而金球奖颁奖礼上,又只见张伟平和女演员韩熙庭的身影;今年3月,被“十三钗”剧组开除的女演员何珺爆料张艺谋与无锡女孩陈婷生有三个孩子,风头浪尖上,一贯挺身而出“挡箭”的张伟平却淡然回应:“这个事情我不方便谈,你们找一下艺谋,他本人发言为妥。”

  有关“二张”闹不和的传言乍起,微博“八掌柜”的一句“二张闹掰确认无误,之前媒体的爆料显然有人授意,招招击中国师要害。套用一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被业内人士广为转发,不久前,张艺谋签约CAA、并与国内多家影视公司接触的传闻又掀起一阵波澜。

  尽管没有确切的消息证实“分手”,但舆论矛头已经开始指向张伟平,其中一大原因是他的强势、口无遮拦的性格。

  几年来,张伟平“骂战”的对象从导演贾樟柯、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到演员宋丹丹,“说话方式令人难以接受”几乎是同行的共识。陈砺志承认张伟平确实天性比较强势,对工作、对生活都差不多,“但他骂人至少是公开、坦荡,而且他的强势也是为了扛下外界的压力,给导演一个纯粹的创作环境”。

  并非人人都能认可陈砺志的说法。去年底《金陵十三钗》与全国八大院线谈判,要求影院把分账比例调至45%时,强硬的态度和诸如“影院躺着挣钱”“得了便宜还卖乖”之类的说法,直接引发八大院线集体不满。

  当时参与谈判的吴鹤沪深有体会,他认为张伟平讲话的方式不注意,很容易得罪人。“如果他先把院线负责人请过去看片,大家一起提提想法,我可以保证院线没有这么大的意见”。

  尽管陈砺志等都表示张伟平实际上是个出手大方、善待合作伙伴的老板,吴鹤沪也表示,“张艺谋搞奥运开幕式那几年,员工都带薪休假,工资照发,其实对人不错的”,但相形之下,低调的张艺谋则招来更多的恻隐之心。

  张伟平曾说过“如果有一天张艺谋不拍电影了,那么新画面公司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这个公司就是为张艺谋一个人开的”。如果张艺谋没有放弃电影,只不过更换合作对象,张伟平是否会就此退出电影圈?

  陈砺志告诉记者,十几年下来,张伟平失去了很多:“他放弃了以前的一些生意,投资电影的风险很高,即使做了所有的准备,都有可能亏损。而且他还引发了一些是非,他原有的生活方式是不会像这样被放大和误解的。可能他得到的只是伤害。”

  ■ 蛛丝马迹

  “二张”五次宣传不同台

  2011年12月6日,《金陵十三钗》北美点映,张艺谋、贝尔和倪妮亮相,张伟平未到场;

  2011年12月11日,《金陵十三钗》在京举办全球首映礼,所有主创出席,连原著作者严歌苓都来了,独缺制片人张伟平;

  2012年1月15日,《金陵十三钗》备战金球奖,张伟平携佟大为、韩熙庭赴美,张艺谋以母亲生病为由未亮相;

  2月13日,《金陵十三钗》亮相柏林影展,张艺谋、贝尔、倪妮、佟大为出席,少了张伟平;

  2月29日,台湾宣传活动,张艺谋、佟大为和倪妮出席,张伟平仍旧没有去。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关注快讯官方微信公众号【快讯】! 本文由快讯整理报道,如需转载请务必加本文链接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