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电影《魔球》问世,该片反映了美国棒球界的一个真实神话,由布拉特皮特主演,从另类角度演绎棒球界奇迹一幕。
《魔球》改编自近年美国职业棒球界的真实神话。奥克兰运动家队总经理比利曾是棒球界新星,可惜郁郁不得志,黯然退役后转任球会管理层。02年,球队主力一如以往被劲旅挖角,班主又大削重整旗鼓的资金。运筹帷握的比利打破常规,运用数据分析挑选球员,与传统智慧背水一战,过程被球迷、传媒甚至球员教练等人抨击,直到球队表演谷底反弹,上演奇迹一幕……
逆转胜
2003年,曾在财金界工作的作家米高刘易斯出版《魔球》的同名著作,解构美国职业棒球联盟中的“鱼腩部队”奥克兰运动家,在2002年球季如何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打破由财雄势大的大球会独占鳌头的局面,阐明所谓球坛传统智慧和人云亦云的谬误。
结果《魔球》一纸风行,惹起将之化成一部电影的念头。但书中用上大量数据和理论指出棒球界为人诟病的现象,像一本管理科学个案研究,比起从情节角色兼备的小说改编更高难度。“将书本改编成电影通常有2个可能:依书直说,或者自行再创造故事。老实说,他们说要改编这本书,着实不可思议,因为它一点戏剧元素也没有,要拆解当中的意思是超高难度。直到看完剧本,心里实在感动,不单他们完成这个艰巨任务,而是故事写得好,也真切表达出书里的意思,将比利与球队达成的目标展示出来。”米高刘易斯说。
多得故事的灵魂人物:球队总经理比利贝恩,一个思维与别不同,甚至要推翻常理的人物,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个重要角色,最后敲定由布拉德皮特担演。比利直言起初不相信会由好莱坞第一型男演绎自己:“我在一个谣言满天飞的行业工作,听见这个消息只一笑置之。直到会面时,知道他看完整本《魔球》,又跟球队职员详谈搜集资料,便觉得他认真兼很有想法。”
自言未曾演过这类大人物的布拉德皮特,在本片兼任监制。他选取这个故事,因为比利贝恩的奋斗历程也是他的写照:“《魔球》是典型的绝处逢生故事,他们要挑战制度,但怎样生存如何作战?发掘了潜质新人,转头又给大球会挖角。他们知道,跟随建立了150年的制度没有胜算,要赢就要用新知识验证一切,寻找真正公义。这跟电影监制的角色很相似。”
导演人选方面,找来刚出道便凭《冷血字传》一鸣惊人的导演宾纳米拿。以棒球运动为题材,不怕只能吸引球迷入场吗?“正如《社交网络》也不是讲怎样写出FACEBOOK网页,这套戏也不会像‘数据派’球迷般,分析如何从球员表现数据组成实而不华的球队……我不是要拍那些到最后成功捧杯、球员淋着香槟庆祝、旨在要激励人心的体育电影。我要让观众见证球队与制度抗争成功,参与在内的人也因此发觉自己改变了而欣慰。正如比利,他不只是要赢出球赛那么简单。”
经过考虑,创作团队决定将故事的重心,放在比利与女儿、副手及球队的关系,随着球队连胜多场,剧情亦推向高峰。
而我不知道BILLY BEANE是谁
现年49岁的比利贝恩出身海军家庭,年少时已在棒球及美式足球两项运动表现卓越。最后,他选择投身职棒界,放弃了史丹福大学提供的运动员奖学金。然而,这看来不是个好的决定 — 上阵6年,转会数次,始终未曾上过正选位置。“假如15岁时,有个成年人……还要是球坛高人对你说:你将会是下一个球星。你信了,按这句话向前走,但10年过后才发觉根本不是这回事。梦想归梦想,走错了便得重头来过。”于是他在球赛休季时间攻读大学经济系,毕业后除下棒球手套,由球场走到球队办公室,转任球队的管理工作。
面对这个人物,布拉德皮特认为比利在当打年纪退下火线是很疯狂的想法:“我觉得他被别人的想法框住,即使棒球场是个人人想登上的舞台,但到底不适合他。”原著作者米高刘易斯亦察觉到,早段球员生涯的挫折,只是比利日后创造奇迹的伏笔:“别以为他对棒球事业半途而废,实则他依然求胜心切。亲身知道跟随别人步伐只会死路一条,于是用另类方法管理球队。但他的创见背后,痛苦有谁知?保守派施压,又要如何抵抗?比利因此弄得神经紧张,但仍然无畏无惧。”
漂亮一仗
与纽约、洛杉矶或芝加哥等大城市相比,位于加州的奥克兰是美国职棒的小型市场。由于门票等相关收入有限,球队要以小本经营。比利贝恩出任奥克兰运动家队总经理时,运用数学理论,以最精简的预算,发掘出其它球队看不到的球员潜力。
他的球队管理哲学,有以下的原则:
一、已经成名的球星,绝不大手挖角;
二、球员的上垒率与保送能力,高于传统球探信奉的击球率与长打率。
三、要求旗下球探利用棒球统计学理论,从大学球员与自由球员市场,挖掘出乍看不起眼的明日之星。
在讲求刺激直接的美式运动文化来看,球员的击球命中率、发球球速等数字较浅白易明,自然令球迷以至球队管理层都奉为圭臬。贝恩反其道而行,麾下球员没有亮丽数据但有被忽略的才华,而且薪资不高。戏中由菲腊西摩荷夫曼饰演的球队经理就是保守派,常与贝恩有意见冲突。
事实胜于雄辩。由“蓝领”球员组成的运动家队,却能以劲旅纽约洋基队三分之一的总薪金,七年间四度打进季后赛。《魔球》的故事发生在2002年,球队该年以全联盟第六低的总薪(4100万美元),赢得美国联盟(注:职棒大联盟由国家联盟及美国联盟组成)最多的103场比赛。而同样赢得103场比赛的洋基队,全队总薪资则为1亿2600万美元。由2000年到2002年的三年间,运动家队在大联盟基本的49场胜利之外,每多赢一场的成本是全联盟最低的50万美元,仅为大球会的1/6,堪称是“蔗渣价钱打出烧鹅味道”!
运动家队经常违背市场定律,却继续赢得比赛。贝恩于2004年球季得到分区第二名后,把队中球星交易到其它队伍,令财政更有余裕,继续发掘低薪又好用的球员。他从选秀会选来表现与大球队球星不相伯仲的新秀球手,但薪金只是后者的2%!球队亦曾签下因伤失意的击球手汤玛斯,转会后回复星级表现的他,在季后赛面对备受看好的双城队打出超水平,将表现失准、但年薪是他50倍的洋基队球星洛迪古斯(Alex Rodriguez,昵称A-Rod,金美仑戴雅丝男友)比下去。
真正球员上阵 经理另有其人
故事由真人真事而来,导演为求真实感,要求饰演球队中人的最好是业内相关人士。片中扮演职业棒球手的,自然要有一定球技,才能交出似模似样的演出。制片组从750人筛选出10位,部份是前职棒球员,包括坐拥冠军指环及打过明星赛的Royce Clayton。
更疯狂的是请来大学球队教练主持特训,务求演员能将经典赛事上的投球、挥棒以至跑垒的动作,丝毫不差的重演一次!
位位人物都有根有据,除了他:贝恩的军师彼得班特(Peter Brand)。该角色并非杜撰出来,贝恩真的有一位跟班特一样、于长春藤名校经济系毕业的Paul DePodesta担任副手,擅长整理数据,从球赛中看不见的角度,分析球员质素。
只是Paul DePodesta拒绝其大名在片中出现,电影公司于是在原角色上进行修改,并找来体型外貌与Paul完全不同的祖纳希尔饰演。Paul强调,他只是不想自己变成一个电影角色在戏中出现,亦很欣赏导演选角的眼光,并不介意由外形相差甚远的希尔担纲。惯演喜剧的祖纳希尔亦乐得如此,因为不用像其它演员般,要模仿真实人物的举动,这样他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