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将映 王小帅:边缘的声音也需要聆听

王小帅
王小帅

  延续了王小帅作品一贯的风格,涉猎残酷青春题材的《我11》将于5月18日与全国观众见面。昨日,应潇湘国际影城天马店开业庆典之邀,王小帅来到长沙,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聊及新作,他说,之所以“找孩子的眼睛来看社会”,正是因为想与观众拉近距离,希望大家在看完电影之后可以追问自己成长的细节是什么。

  王小帅始终认为,中国的声音需要被聆听,尤其是来自于边缘的声音,哪怕夹杂一些不那么主流的因素,但这是真实的,“电影本身作为综合性纪录艺术手段,多表达一些被忽略的边缘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我11》

  用一个11岁小男孩的眼睛来窥探风云突变的成人世界,是《我11》的主线。这种表达方式很罕见。电影的前半部分比较轻松,有大家都玩过的游戏,比如弹球、躲猫猫,亦有诸如白衬衫这样的线索式标签。后半部分则进入电影叙事,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里他不明白的地方。到最后,孩子一瞬间变化了,长大了。

  一直坚持自己风格的王小帅认为,如今大家对文艺片的接受程度比以前好些了,“总是走商业路线毕竟是单调的,丰富性始终不够,不能把另外犀利、真实又跟老百姓相关的完全隔开,电影本身作为综合性纪录手段,是应该多表达一些被忽略的声音,这是非常重要的。电影除了满足和服务于观众,同时也可以像镜子一样倒一下,让观众换个角度看这个世界,让他们去领会不一样角度看世界是什么样子,给观众最大的主动。多增加点电影类型,这样观众在看完之后慢慢会有更多主动选择权”。

  剧情结构

  1976年是个拐点,正好他们11岁

  王小帅说,对自己内心最有感触和发言权的是“亲历”,“在这部电影里表现的那些东西都是我亲身所经历的”。

  电影中的很多细节,像弹球、躲猫猫,很容易勾起每个成年人的记忆。王小帅说:“我希望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可以问问自己,你的初恋是什么时候,是约哪个女孩出来?是跟她牵手,或者是朦胧感觉产生的那一瞬间?大家可以通过这个来追问成长细节。我就是把这些细微的感受用电影拍出来了。”

  为何选择11岁?他先是大笑两声,然后才说:“这部电影多少带有我自己的色彩,你看,跟我差不多60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了那个时代。在我的观念里,1976年是一个很大的拐点,正好我们是11岁左右,这个年龄,恰恰又是对认知事情从没有到有的界限。我想表达我们经历过的,但又是以少年的眼光。”

  角色选择

  从何勇到“小贾樟柯”,等了十多年

  因为资金问题,《我11》被搁浅了十多年。早在1997年,《我11》就筹备好了。片中的“小逃犯”,当年定下由摇滚歌手何勇出演,那会儿他还很精瘦;演“父母”的演员是找了上海的,那会儿还没有闫妮……10多年后,王小帅终于拍成《我11》,可何勇都40多岁了,没法用了。

  有趣的是,看过影片的观众几乎都有感觉,那就是片中“小男孩”的扮演者长得很像贾樟柯。对此,王小帅笑言:“我对贾导的感情还不至于到‘爱’的程度,实际上人群里这么多孩子,找看得比较顺眼的、演戏还得好的,很不容易,这个小男孩是属于脱颖而出的,说实话,确实是有点像,所以我现在老开玩笑说,贾樟柯在人群里应该算是比较显眼的。”

  [往事]

  如果是主流电影,投资商当然会来找你

  不仅仅是《我11》,《青红》也让王小帅体会到资金链断裂的苦恼,“因为我碰到不良商人,一开始忽悠给你做,给了点筹备的钱(60万人民币)。我那个时候很单纯,也容易信任人,很快那个商人就跑了”。那时候很单纯?王小帅说:“像我这样做电影的不得不相信人,像《青红》《左右》等等,如果它们是被扶植的主流电影,投资商当然都会来找你,你可以选择哪些是靠谱的,但如果投资商是为了梦想过来找你,你只能相信他。我现在知道了,当时那个不良商人就是想通过你这部电影(《青红》)把你先签下来,再用这个项目去卖。”

  后来王小帅自己掏钱,借钱拍完《青红》,“《青红》对我而言是有遗憾的,但如果你再不完成它,你就没法完成了,老楼说拆就拆,环境说变就变”。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关注快讯官方微信公众号【快讯】! 本文由快讯整理报道,如需转载请务必加本文链接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