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美好先生》3.《 我要安乐死》4.《 幸福日和》
从2010年开始的南锣鼓巷戏剧节已经来到了第五届,从最初的小戏群集,到现在境外剧目打先锋,五年里戏剧节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提升飞快。在这一届中,最引人注目部分之一就是“舞蹈和形体剧场”单元,几个剧目是从香港、日本、以色列等多地邀请而来的,风格相当不同。
《幸福日和》,向贝克特致敬
《幸福日和》的主角是一位下半身被永远埋到泥土里的老妇人,她在泥土里过着日复一日、有滋有味的生活。很难想象这是一出舞蹈,一出没有跳动的舞蹈——这也正是《幸福日和》编舞兼主演的日本舞蹈家竹屋启子的决定,她既着迷于塞缪尔·贝克特在《幸福时光》中的神奇设定,又对其中密密麻麻的舞台提示感兴趣,于是有了这部“不跳舞”的舞蹈。
竹屋启子曾是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的成员,她的作品一直强调不受缚于以往任何领域,去自由地展现身体的可能性。这次的《幸福日和》也是如此,舞者的下半身虽然被禁锢在了箱体内,上身肢体、表情和道具背景等却结合得十分巧妙,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剧情,相当别致。
《我要安乐死》,以肢体讲“走心”的故事
《我要安乐死》的灵感来自植物人邓少斌的自传,22岁时一次意外导致全身瘫痪他卧床12年,后公开要求安乐死,这在香港是不被立法保护的,因此也引发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而后邓少斌用口咬着一枝笔写下了这本自传。导演黄俊达介绍说,这个作品不会叙述斌仔的生平,而是呈现他的状态,“我们把斌仔的身体限制用剧场的手法无限放大,去寻找演员怎样突破身体上的活动限制,从限制中找寻无限的可能性。”
大多数肢体剧目的短板往往是故事感不强,能够以肢体表达强烈的情绪,却难以让故事本身的情感直达人心。《我要安乐死》则从故事的选择到呈现都剑走偏锋,青年导演黄俊达没有选择一个“形而上”的命题,而是找到了一个现实的题材作为突破口,肢体则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让人看过整场后,能够准确地领会到剧目想说的东西。
《美好先生》,一个女人的独角戏
这是一出关于女人的舞蹈,作为编舞的阿娜特-格里戈里奥同时也是这出独角戏的表演者。1974年生于以色列佩克提克瓦市的她从6岁开始跳舞,而后更是体操、国标舞、现代爵士、古典芭蕾,以及当代舞和形体戏剧学了个遍,因此她的舞蹈中更加强调的是一种打破舞蹈规则、回归根本的融合。
《美好先生》则是阿娜特的代表作品,“它从一组内心的对话开始,它质疑我们的性别,社会身份,思考我们的社会行为。所有内心真实的声音开始成为我并与我发生联系。”整出舞蹈从一系列的日常行为开始,而后慢慢从人们常见的惯性行为走向思考行为。当一些外部的、内在的想法都被生生地拎到舞台之上,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真正的交流这才算得上开始。文/李谦
《幸福日和》6月29日►30日 东宫影剧院
《我要安乐死》 7月4日►6日 蓬蒿剧场
《美好先生》 7月12日►13日 77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