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在贵州凯里举行







  搭建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对话平台,让美丽乡愁“看得见留得住记得起”。11月16日上午,2015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在贵州凯里举行。本届峰会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承办,本届峰会主题为“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明的对话”,旨在体现贵州传统村落特色,彰显贵州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村落的理念,也将全面体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介绍黔东南州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柳斌杰、国家民委副主任罗黎明、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以及贵州省相关领导,来自全球100家媒体,60位建筑学、美学、音乐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出席峰会。

  陈敏尔在书面讲话中说,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家园,是中华儿女的乡愁,也是多彩贵州的一张名片。贵州传统村落拥有各美其美的山水,具有美人之美的文化,富有美美与共的乡愁。近年来,贵州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村落文化精品,持续加强对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水墨村落画卷正在贵州大地渐次铺展。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生动实践,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具体行动。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抓得更实,突出保护好自然风貌、建筑风格、民间风俗、民族风情和特色风物,更加注重规划引领,更加注重功能完善,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让传统村落更加美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为原住民留下美好家园,为城里人留下美丽乡愁,为旅游者留下美妙回忆,为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凝聚更多正能量。

  柳斌杰在讲话中说,传统村落是鲜活的“文化载体”,它的身上凝结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大量独特的乡土建筑、宗族传衍、村规民约、生产方式、历史记忆等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村落保护新模式、新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要坚持保护第一,切实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投入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突出依法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保护发展的合力。

  峰会开幕式上宣布“贵州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联盟”成立并授牌,公布了2015年10个省级示范性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宣读了《推动黔东南苗族村寨侗族村寨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倡议书》和《“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宣言》。

  本次峰会在黔东南举办,得益于黔东南州的自然生态、原生态民族文化和众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黔东南州内有自然村寨3900多个,其中500个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备选名单,276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2555个的10.8%。侗族大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苗族古歌等72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据悉,黔东南州相继出台了《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财政专门安排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扶持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规范村规民约等方式,增强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自觉性,建立起有效的传统村落保护制度。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关注快讯官方微信公众号【快讯】! 本文由快讯整理报道,如需转载请务必加本文链接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