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9月8日将映国产胶片电影引关注

《长江图》胶片绝响版海报。
《长江图》胶片绝响版海报。

      或许正如昆汀·塔伦蒂诺所言“电影若不能以35毫米胶片形式呈现,那人们不过是在电影院中看电视。”9月8日,一部历经六年筹备、两年拍摄、两年后期制作,全程历时近十年、全程采用胶片拍摄的电影《长江图》,即将登陆全国院线,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由新锐导演杨超执导、台湾摄影大师李屏宾掌镜的电影,在今年2月初出乎意料斩获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一举成为2016年上半年,国产电影在国际影坛获得的最高荣誉,引发行业内外、电影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想在当前国内影院原汁原味欣赏这部胶片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奢望。残酷的现实是,如今全国7000多家影院中,能正常放映胶片电影的,寥寥无几。《长江图》若想大规模上映,只能转为数字格式。不知不觉间,胶片电影竟已成为过去。这也让《长江图》发行方的工作人员十分震惊,在接连走访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资料馆,大量采访院线经理、电影发行人员、影院一线放映员后,他们更惊讶发现,国产胶片电影的现状,已经不是简单的“不乐观”三字所能形容。

      从门庭若市到厂房拆除胶片时代迅速终结

      自1960年建立至今,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可谓一路见证了中国胶片电影的蓬勃发展和迅速没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全国上映电影一半以上的胶片拷贝,都是在这里制作,每天都有上万米的胶片在这里冲洗,检查装箱后发往全国给地影院。然而,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胶片电影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生产经营部主任张少芳坦言,数字取代胶片,不是常见的渐进式转变,而是一个跳跃式的过程。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时,全国投放胶片拷贝650个,而到了2010年,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影院数量急剧增加,《让子弹飞》上映时,其胶片拷贝虽有近500个,数字拷贝却高达3200个,到了2012年《黄金大劫案》上映,胶片拷贝只有20多个。从最辉煌时,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年产5300万米长的胶片拷贝,到低谷时年产100万米长的胶片拷贝,所用时间仅有短短三年。如今,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厂房已经开始拆除,生产经营部主任张少芳也即将退休,胶片时代落幕的如此之快,不禁让人唏嘘感慨。

     从25公斤的胶片拷贝到小U数字时代势不可挡

      胶片电影时代,拎着沉重的胶片拷贝疯狂赶路闯红灯,是每一个发行跑片工作人员的真实记忆。在胶片时代,一部90分钟的电影制作成胶片拷贝,胶片长度近3000米,需5至6本拷贝,每个拷贝的重量可达25公斤,价值近万元。若有紧急任务,甚至要连夜坐飞机送拷贝。IMAX胶片放映系统诞生后,体积庞大、程序复杂,放映《阿凡达》、《变形金刚》等商业大片时,其片盘直径近一米八,加上胶片重量将近800斤。 放映时,需四个片盘同时动作。普通放映员要上岗,需提前学习一个月,经过无数次实践后,才能保证每次放映成功。在胶片时代,无论是对于电影发行人员、还是电影放映人员,送拷贝、放电影,都是责任重大的工作。但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如今的数字拷贝,只需一个小小的U盘,即可快递至各大影院,方便快捷。无论是发行人员、还是电影放映人员,再也无需担心胶片丢失、放映卡顿及损坏。数字时代的来临,虽然淘汰了胶片,但在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群飞的眼中,它也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电影的数字化,中国电影每年增加一万块银幕的路要十年才能走完。数字时代势不可挡,但作为老一代电影人,黄群飞没有想到胶片时代会终结的这么快,竟在有生之年,就成为他们老一代电影人的人生记忆。

   《长江图载誉归来或许将是与胶片电影最后的约会

         作为2016年上半年唯一斩获国际大奖的华语影片,《长江图》导演杨超表示,一条5000公里的长河,不止是一条物理河流,而应该是一条审美河流和梦幻河流,在长江里流动的不仅是水,而是时间本身。《长江图》选择沿江人类发展脚步比较轻缓的地方拍摄,更多关注的是精神生活和心灵结构。而在近日曝光的终极预告片中,配合其“长江变了,我以为再也找不到你了”、“这是我的长江”等人生终极问题的,是台湾摄影大师李屏宾活体水墨般的唯美影像。作为一部艺术电影,《长江图》全程胶片拍摄,成本巨大,在当前近乎全面数字化的国产电影中也实属另类。为什么要坚持使用胶片摄影,《长江图》导演杨超曾详解初衷:胶片的过渡效果相比数字更加平滑,而长江水面上的光线与陆地完全不同,更加氤氲,舱内舱外的光线效果也相差很大,用胶片摄影才能完美达到效果。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关注快讯官方微信公众号【快讯】! 本文由快讯整理报道,如需转载请务必加本文链接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