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圳呼唤慢生活解读工匠精神


导演萧寒
导演萧寒

  由萧寒执导的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全国上映。继昨日全国十二城巡回首站广州后,今天影片巡回来到深圳,导演萧寒、文物修复师屈峰、史连仓、高飞、音乐人姚谦、摄影师严明等出席现场活动。现场,众人就深圳的“快”与修复师的“慢”谈了自己的感悟,更有“收音机匠人”曾德钧表达“慢工细活”肯定导演萧寒的创作初衷,几位修复师也聊到工匠的话题,史连仓、高飞两位说起工匠传承,“哲学家”屈峰师傅再蹦金句解读“工匠精神”的四层境界。萧寒导演与观众分享了电影的创作心得,并表示为了影片的上映,虽有妥协,但不忘初衷,坚持在纪录片制作的道路上走下去。

  与深圳:

  “深圳速度”撞上“慢工出细活”,等一等自己的脚步与心灵。

  从广州来到深圳,各位电影主创纷纷表示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深圳的快节奏。深圳作为一座年轻、充满活力、崇尚科技、勇敢接受新鲜事物的城市,诠释了典型的“深圳速度”。而这种日新月异的“快”,和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修复师讲究的“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场,导演萧寒表示,深圳以“深圳速度”著称,人们多少有些疲于奔命,可能我们更需要的是等一等,要知道,等待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也是一种快乐,等一等自己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内心。

  猫王收音机创始人曾德钧作为现场嘉宾,肯定了导演萧寒的说法,“深圳速度”的快需要《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慢来协调,越是高速发展的时候,越是停下脚步,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故宫中的文物修复师在默默地传承着人类的精华,这是我们需要去瞩目和学习的。一语激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年轻的文物修复师用上了谷歌眼镜、3D打印技术这样的新科技来辅助文物修复。修复师高飞表示,科技并非万能,人的心性、人的经验始终是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

  谈创作:

  电影版无旁白悠闲出画,萧寒“会有妥协,但不会忘记本心”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与剧集版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情感状态的呈现上,剧集版用导语来串联剧情,电影版则是退后一步,让情绪向前,使得观者能主动调动情绪,用心感受,而不是去告诉观众有怎样的感受。

  活动现场,导演萧寒表示,电影累计拍摄了超过100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时间长达7个月,从主创们最喜欢的3个小时剪辑版本到如今不到90分钟的成片,是经过艰难取舍的,他表示,自己并不在意票房,更在意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看到影片,才做出了选择。在创作上,自己虽然对市场做了一些妥协,但不会忘掉初衷,不会放弃,对影片注入的情感只会让自己更加坚持自己的创作热情。

  音乐人姚谦在谈到电影的音乐创作时表示,导演给了自己很大的创作空间,而自己也反复观看电影素材,跟随着空间及文物发出的悠扬声音与空灵的律动,在自然声音的旋律中寻求最好的契合。

  话工匠:

  “哲学家”屈峰再蹦金句,史连仓、高飞聊传承包袱不断

  修复师屈峰因为酷爱思考,总有“金句”蹦出,而被奉为“故宫文保科技部”的哲学家。在当天活动上,“哲学家”屈峰再蹦“金句”,表示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四层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什么事情都是踏踏实实的;第二种境界是,乐之不如好之。你做这个事情不如你真正喜欢这个事情;第三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工作中达到忘我的状态;第四种境界是,逍遥游,游于艺。我们今天谈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坚守,而是在择一事,守一生的基础上,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去创新,推进事情的发展。”

  史连仓和高飞两位修复师则聊到了“工匠的传承”,史师傅还有240天就要退休了,但屈峰作为他的领导,直接以“一入宫门深似海”表示想要退休没有那么容易。高飞则分享了自己与王有亮师傅师徒之间的相处之道,两人互相尊重,师傅也对自己关怀有加,其中无外乎“真诚”二字。三位文物修复师史连仓、屈峰、高飞不断抖出幕后拍摄趣事,引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断。

 

  现场观众也用热情肯定了电影品质,“电影里师傅们在瑰宝中浸润出的气质,颇有溥仪那句‘就是与我家里的那些不太一样‘的超然。”“来看电影版依然热泪盈眶,大电影跟三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不一样,每一个镜头仿佛都深入到了修复师们的生活中。”“一部努力走进主流院线的国产纪录片,却没有揭秘,没有煽情,很平实。我在故宫修文物,不谈功名,只是享受每一个与文物交谈的当下,更深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不枉世间走一遭。”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全国公映,由杭州潜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及故宫博物院出品,猫眼、B站、微鲸、广州弘图光合联合出品,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联合制作,作家绿妖参与撰稿、摄影师严明参与摄影、著名音乐人姚谦、音乐制作人刘胡轶、歌手陈粒、音乐家黄裕翔参与电影音乐制作。


导演萧寒
导演萧寒

  由萧寒执导的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全国上映。继昨日全国十二城巡回首站广州后,今天影片巡回来到深圳,导演萧寒、文物修复师屈峰、史连仓、高飞、音乐人姚谦、摄影师严明等出席现场活动。现场,众人就深圳的“快”与修复师的“慢”谈了自己的感悟,更有“收音机匠人”曾德钧表达“慢工细活”肯定导演萧寒的创作初衷,几位修复师也聊到工匠的话题,史连仓、高飞两位说起工匠传承,“哲学家”屈峰师傅再蹦金句解读“工匠精神”的四层境界。萧寒导演与观众分享了电影的创作心得,并表示为了影片的上映,虽有妥协,但不忘初衷,坚持在纪录片制作的道路上走下去。

  与深圳:

  “深圳速度”撞上“慢工出细活”,等一等自己的脚步与心灵。

  从广州来到深圳,各位电影主创纷纷表示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深圳的快节奏。深圳作为一座年轻、充满活力、崇尚科技、勇敢接受新鲜事物的城市,诠释了典型的“深圳速度”。而这种日新月异的“快”,和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修复师讲究的“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场,导演萧寒表示,深圳以“深圳速度”著称,人们多少有些疲于奔命,可能我们更需要的是等一等,要知道,等待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也是一种快乐,等一等自己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内心。

  猫王收音机创始人曾德钧作为现场嘉宾,肯定了导演萧寒的说法,“深圳速度”的快需要《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慢来协调,越是高速发展的时候,越是停下脚步,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故宫中的文物修复师在默默地传承着人类的精华,这是我们需要去瞩目和学习的。一语激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年轻的文物修复师用上了谷歌眼镜、3D打印技术这样的新科技来辅助文物修复。修复师高飞表示,科技并非万能,人的心性、人的经验始终是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

  谈创作:

  电影版无旁白悠闲出画,萧寒“会有妥协,但不会忘记本心”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与剧集版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情感状态的呈现上,剧集版用导语来串联剧情,电影版则是退后一步,让情绪向前,使得观者能主动调动情绪,用心感受,而不是去告诉观众有怎样的感受。

  活动现场,导演萧寒表示,电影累计拍摄了超过100个小时的素材,剪辑时间长达7个月,从主创们最喜欢的3个小时剪辑版本到如今不到90分钟的成片,是经过艰难取舍的,他表示,自己并不在意票房,更在意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看到影片,才做出了选择。在创作上,自己虽然对市场做了一些妥协,但不会忘掉初衷,不会放弃,对影片注入的情感只会让自己更加坚持自己的创作热情。

  音乐人姚谦在谈到电影的音乐创作时表示,导演给了自己很大的创作空间,而自己也反复观看电影素材,跟随着空间及文物发出的悠扬声音与空灵的律动,在自然声音的旋律中寻求最好的契合。

  话工匠:

  “哲学家”屈峰再蹦金句,史连仓、高飞聊传承包袱不断

  修复师屈峰因为酷爱思考,总有“金句”蹦出,而被奉为“故宫文保科技部”的哲学家。在当天活动上,“哲学家”屈峰再蹦“金句”,表示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四层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什么事情都是踏踏实实的;第二种境界是,乐之不如好之。你做这个事情不如你真正喜欢这个事情;第三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工作中达到忘我的状态;第四种境界是,逍遥游,游于艺。我们今天谈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坚守,而是在择一事,守一生的基础上,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去创新,推进事情的发展。”

  史连仓和高飞两位修复师则聊到了“工匠的传承”,史师傅还有240天就要退休了,但屈峰作为他的领导,直接以“一入宫门深似海”表示想要退休没有那么容易。高飞则分享了自己与王有亮师傅师徒之间的相处之道,两人互相尊重,师傅也对自己关怀有加,其中无外乎“真诚”二字。三位文物修复师史连仓、屈峰、高飞不断抖出幕后拍摄趣事,引得现场观众笑声不断。

 

  现场观众也用热情肯定了电影品质,“电影里师傅们在瑰宝中浸润出的气质,颇有溥仪那句‘就是与我家里的那些不太一样‘的超然。”“来看电影版依然热泪盈眶,大电影跟三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不一样,每一个镜头仿佛都深入到了修复师们的生活中。”“一部努力走进主流院线的国产纪录片,却没有揭秘,没有煽情,很平实。我在故宫修文物,不谈功名,只是享受每一个与文物交谈的当下,更深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不枉世间走一遭。”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全国公映,由杭州潜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及故宫博物院出品,猫眼、B站、微鲸、广州弘图光合联合出品,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联合制作,作家绿妖参与撰稿、摄影师严明参与摄影、著名音乐人姚谦、音乐制作人刘胡轶、歌手陈粒、音乐家黄裕翔参与电影音乐制作。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关注快讯官方微信公众号【快讯】! 本文由快讯整理报道,如需转载请务必加本文链接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