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北京纪实影像周真实的力量主题论坛开讲

2018年8月3日,第二届北京纪实影像周在京开幕。当天下午,以“真实的力量——纪实影像的瞬间永恒”为主题的本届活动第一场论坛在中华世纪坛当代馆剧场举行。

        纪录片承载着记录历史的重要使命。因此,分为上下两个半场的“真实的力量”主题论坛,从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延安电影团成立的1938年和改革开放肇始的1978年,对中国的纪实影像进行了回顾与梳理。

image.png

       上半场“致敬历史——从1938年延安电影团开始”主题论坛,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以主持人的身份,为在座的200多位嘉宾,拉开了历史记忆的闸门,带领听众重又回到了延安电影团初创的峥嵘岁月中。

image.png

       上半场论坛,因一部30分钟的黑白纪录电影——《电影先锋》,成为一次纪实影像的经典回眸。这部电影,从延安电影团诞生开始,追忆了大生产运动,也再现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感人故事。这样一部回顾历史的纪录片,却没有让在座的参与者有疏离感,而是以最真实的力量,将观者牢牢地“按”在了座位上。没有人中途离开,有的只是静静地观看与思索。

image.png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金越在作主旨演讲时,首先就用“高山仰止”形容这部充满历史感的作品,形容那些在峥嵘岁月中记录下经典时刻的纪实影像前辈们。金越认为,延安电影团的前辈们站在了与世界电影融合发展的高峰、时代的大变革的高峰、精神的高峰之上。金越谈到,在曾经那样一个历史变革的伟大时代,纪实影像前辈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小利,投身于伟大的变革当中,并且用手中的摄影机去记录时代。这不仅是一种使命感,更是一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金越认为,“记录”应该成为一种照耀后人的信仰。

image.png

        新影青年代表张慕言在发言中谈到,为了能够让自己在这次论坛中言之有据,她特意找到了中央新影成立60周年时编撰的《我们的足迹》。这本书,让她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历史中的延安电影团,接触到那些“高山仰止”的老前辈。她还告诉当天在座的论坛观众,在她发言之前播放的一段张剑珍老人五年前关于延安电影的口述影像,居然是刚入职两年的青年一代从抖音微视频里剪辑出来的。

image.png

        作为已经在新影工作了33年的“老导演”,王一岩分享了为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创作《百年光影》时的心得体会。同时,她还讲述了延安电影团第一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袁牧之、钱筱璋等老前辈们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如歌往事。因为了解了这些故事,即将退休的王一岩颇有感触地说到,她特别感谢这样一个论坛,能让大家聚在一起,回望历史,纪念那些为中国纪录片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前辈。

image.png

       第一次创作重要题材作品就遇到纪念延安电影团成立60周年、中央新影成立45周年的叶晶说,透过采访张剑珍老师这样的前辈,透过翻阅每逢新影成立又一个十年时再次出版的《我们的足迹》,她越发感受到,无论纪实影像记录的是伟人还是普通的劳动者,无论是一次次国家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某一个街头巷陌的寻常景致,隔得越久就越显示出它的弥足珍贵。她还认为,如果想让新影在今天的市场化道路上越加坚强地走下去,那么就需要新影人依靠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创新,以及不断地吸纳和融合,才能让更多、更年轻、更有活力、更有思想的团队担当起记录历史的重任。

image.png

       李亭以自己父亲为例,讲述了一位老纪实影像工作者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与不舍——90岁的老人,很多事情早已不记得,但依旧记得自己在从事纪实影像摄影的道路上曾经使用过的设备。从被称为“独眼龙”的M摄影机,到能装三个镜头的德国阿莱摄影机,每一台设备就像是老人的孩子,令儿子李亭如今也能跟他一样对这些“老古董”如数家珍。

image.png

       温艺钧和观众分享了她在新影实习时,聆听过的老前辈们的谆谆教诲。“爱护设备要像战士爱护手中的枪一样”,让她意识到纪录电影人要传承的是一种热血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上半场论坛的主持人赵捷最后谈到,针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了《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新影人定将不辱使命,做好新时代的记录者。他表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顾从延安电影团开始的80年风雨历程,纪实影像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image.png

     “真实的力量”论坛的下半场在上半场略有延迟的情况下,接踵而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苏六启动了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从1978年开始”的下半场论坛。开场时,他说:虽然上半场我们用了“致敬”,下半场我们用了“纪念”,但时间的长河其实并没有隔断,社会和我们一直一起随着时间发展。只是今天,我们站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它辽阔又雄壮,它带来的变革影响深远。今天我们不谈学术,而是邀请了八位嘉宾,让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谈谈纪录片与时代生活的关系,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有关纪录片的故事。

image.png

       首先被邀请上台分享的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效礼将军。1966年进入央视的将军导演并没有讲大家耳熟能详的代表作《望长城》,而是讲了他1979年的作品《说凤阳》。他用这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启动后的第一部纪录片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告诉大家,用真实的影像、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表达,才能有真实的作品,才能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真实状况。这才是纪录片的力量。

image.png

       接下来分享的是近年来创作过多部获奖纪录片的闫东导演。刘效礼将军进入央视的那年他才2岁,而今他导演的《东方主战场》《孔子》《港珠澳大桥》等片子获奖无数。但在这次分享中,他分享了自己参与创作“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录片的一段经历,表示纪录片工作者应该从小的切口和细节去将观众带进大的历史情景中去。他谈到正在创作的纪录片《中关村》时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但它是开放式的、是内涵丰富的,是每个人的记忆,也是国家的记忆;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所以,我们的思考就已经知道该是怎样的表达了。

image.png

       第三位分享的嘉宾是1993年进入央视的刘鸿彦导演。这位从“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的《东方时空》走出来的导演,多年来一直没有忘却当年自己老师的嘱托: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她说,不管是当记者,还是制片人,纪实就是在记录时代的复杂性、多元性和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密不可分,但抱朴求真才能感动人。四十年的变化造就了大量的纪实题材,也让纪录片的创作有了黄金的年代。

image.png

       第四位分享者是相对年轻的美女导演陈怡,她是场上的第四代——2003年开始进入纪录片创作。她分享了自己从一个纪录片小学徒走到今天兼任《汽车百年》等多部获奖纪录片制片人兼导演的成长历程。她说,纪录片就是一条河,每个进入的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从纪录片《故宫》的拍摄开始,很多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她不停的学习成长。更重要的是,做纪录片的人需要具备宗教信仰般的坚持,才能一直执著地走下去。陈怡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导演,要把我们获得的温暖回馈给这个时代。

      此后,三位来自上星纪实频道的嘉宾——严崴、唐俊、章红伟,以及五洲传播中心的王媛媛分别结合平台工作经历,解读纪实影像的发展和走向。

image.png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主任严崴感慨,改革开放丰富了人生经历,而这些经历又在不断丰富着自己对纪录片的理解。对于如今传统媒体面临的巨大压力,他表示:要创新思路,把握题材,提升市场号召力。

image.png

       上海纪实频道副总监,高级编辑唐俊认为要用优秀纪录片丰富人们生活,纪实主义手法和平民化视角是上海纪实频道一直坚持的。记录和反映时代,要更多关注小而美的东西。每个时代有自己不同的印记,要深入记录人们的生活、时代的印记。

image.png

       国家一级导演、湖南金鹰纪实卫视总监章红伟坚持“让纪录片吸引年轻人、记录年轻人、反应年轻人”是频道的宗旨,因为年轻人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他希望能和各大制作单位有合作,丰富播出内容,壮大团队,给大家带来更加充满活力的平台。

image.png

       五洲传播中心影视制作中心主任王媛媛女士表示,她相信中国的纪录片会在改革中走向世界。如今从国际对中国纪录片的“不感兴趣”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主动联系,她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她希望在未来的五十年或是六十年,用这种纪实影响的力量把中国文化更多的推广出去。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关注快讯官方微信公众号【快讯】! 本文由快讯整理报道,如需转载请务必加本文链接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