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ixabay
“人效”比拼之风,弥漫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上空,也频繁出现在绩效考核的条目之中。
所谓“人效”,即营收除以人员数量,常用作衡量人员效率的指标。降本增效成为各大企业管理的主旋律,“低人效比”往往意味着资源浪费、管理不善、人员冗余。
两年前,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就已拉开降本增效大幕,诸多边缘业务接连收缩,人员规模开始下降。一向特立独行的拼多多,也因违反“人海战术”、“大力出奇迹”的常规战术走向台前。2023年底,拼多多市值首次超越阿里。外界不断分析,试图得出原因——“人效”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厂们说干就干,开始效仿拼多多用人法则,将“人效”提至重要位置。
时代财经梳理阿里、腾讯、拼多多等多家互联网大厂2024年上半年的“人效”数据,拼多多依然领先,其他大厂也在积极调整,提营收、控开支、降成本。
拼多多员工或最卷,1人顶5人
今年上半年,各互联网大厂稳住营收,继续向上攀爬——京东实现营收5514亿元,收入最高;其次是阿里,营收4651亿元;腾讯以3206亿元营收位列第三。三巨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5%、7%。
拼多多、小米、美团等依然保持高增长态势,同期营收分别为1839亿元,1644亿元,1556亿元,均实现了超20%的增速。其中,拼多多增速最快,实现了105%的增长。
各互联网大厂无不在加强自身的赚钱能力,大多实现超两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腾讯净利润高达895亿元,同比增长72%;京东净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53%;美团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107%;拼多多净利润达600亿元,同比增长182%;小米净利润92亿元,同比增长17%。
互联网大厂上半年人效排名 时代财经制图
(*人效=营收/人数,人数以官方最新公开的数据为准)
营收增长,大厂的员工规模并未出现明显扩张。据最新数据,阿里员工总数已达19.82万人;其次是美团,员工数量为11.47万。腾讯员工总数为10.55万人,小米员工数量为3.75万,拼多多员工数最少,仅有1.74万人。京东对外大规模招聘,员工数量已升至51.71万。
拼多多延续了“卷王”风格,上半年“人效”达到惊人的1056.90万元。去年同期,拼多多“人效”为691.7万元,今年上半年人效增长至去年的1.6倍,2023年全年,拼多多人均创造营收1904.61万元。
今年上半年,雷军频繁为小米汽车站台,以直播形式自驾小米SU7奔赴上海、杭州、南京等多个小米汽车交付中心。创始人日夜兼程,这一工作风格似乎也影响了小米员工的效率。数据显示,小米以444.32万元“人效”位列第二。去年同期,小米的“人效”为384.24万元。
今年上半年,腾讯、阿里、美团、京东“人效”分别为303.89万元、234.66万元、135.66万元、106.63万元。这意味拼多多单个员工创造的营收是“老大哥”阿里的4.5倍。
阿里的“人效”提升明显,去年同期仅有180.53万元。随着组织架构调整大幕的拉开,阿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降本增效,今年上半年员工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万人。
一名前阿里员工向时代财经表示,变革带来最直观的影响在于高效完成组织瘦身,让业务地带模糊的员工被单独划分出来了。“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没有融入合适的项目组,不得不面临集体解散的风险。”
学会省钱,大厂回归老本行
往日的互联网大厂以高薪最具吸引力,如今用人门槛也在提高。
“两三年前,综合素质不错的应届生一般都有入选资格,放到今年,即便是应届生,也会要求有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上海猎头杨珍(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在她看来,大厂的招聘策略变得越发谨慎、保守。
想回归互联网行业的亚楠,最近半年投了上百份简历,只收到5次面试通知。“总包收入比之前少了20万元,奖金和福利缩减明显。身边有的朋友辗转了好几家互联网公司,每月收入还是和之前持平。”亚楠说。
仍有大厂在大举招兵买马,提升薪酬开支。今年上半年,美团员工薪酬福利开支是224亿元,相比去年增长7.9%;由于汽车业务投入较大,小米员工薪酬福利开支105亿元,相比去年增长18.28%。
人效比拼,只是竞争加剧的一个侧面。拼多多营收规模不断增长,电商行业格局生变。阿里、京东两位电商“老大哥”也在求变,“仅退款”渐成电商标配,平台流量分发规则也在改写,各项权益向用户倾斜。
一系列举措之后,阿里、京东重回增长轨道。今年第二季度,淘天集团实现购买人数、购买频次双增长,订单量取得同比两位数增长。京东集团财报表示,二季度,京东的季度活跃用户增速、用户购物频次上继续保持了同比双位数的增长势头。
放眼本地生活业务,掌握流量入口的抖音强势入局,快手、小红书紧盯这一地盘,长期稳坐头把交椅的美团需要打一场硬仗。今年上半年,美团展开了三次组织架构调整,目的是打通到家和到店两块核心业务,盘活各业务板块资源。
既然花钱要花在刀刃上,那就意味着要严控其他项目的费用支出。
2024年第二季度,腾讯的交易成本、内容成本只分别同比增长了1%、6%;京东的营销开支增长仅为7%;阿里巴巴营业成本占收入的比重降至59.8%,去年同期这一占比为60.9%。
互联网大厂也在严控新业务投入,亏损得以有效收窄。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团新业务板块经营亏损同比收窄74.7%,降至13亿元。长期烧钱的阿里本地生活业务进一步得到优化,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9.82亿元收窄至3.86亿元,超出市场预期。
“大厂回归老本行大多是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增速放缓,主营业务就会成为最稳健、最安全的护城河,为企业贡献稳定的现金流。同时,聚焦核心业务也有利于优化、统筹内部资源,加强运行效率。”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向时代财经分析。
竞逐同一片市场,没有谁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时刻要警惕超车者。谁能从重投入的赛道率先获得增长,找到利润、成本和增长的平衡点,或许就可以最先跨越转型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