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达柔软内心 导演直面童年伤痛戳中泪点
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以导演李冬梅的个人经历为灵感来源,讲述了这个村庄在七天之内发生的三次死亡,两次出生。展现了一个少女童年时期对生命聚散离合的懵懂感知和对妈妈永恒的怀念。影片主角小咸的家庭是上世纪90年代重庆农村家庭的缩影,即使生活穷苦,全家人也依然期盼着能添一子。小咸的妈妈在这样的环境里压抑着自我,最终为了孕育生命而失去了生命,成为了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影片通过克制极简的表达,唤醒了不少观众被迫沉寂的内心情感。当看到长女小咸因为家中姊妹过多,在尚是孩童的年龄不得不照顾妹妹的情节时,很多影迷回忆起她们的童年时光,对此感到深深共情。北京路演结束后,有影迷发表影评:“电影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那个地域、那些村民的生活,再现了他(她)们的情感。正因为‘没有导演’、‘看不出表演’,才愈发彰显出作品的独特魅力,似一股溪流,清澈地流过观众的心间。一个女儿对母亲念念不忘的深情,在初夏的季节,温暖了我们的心。”参与济南路演的一位观众发布观后感:“漫长无限的时间,顺着担架和三轮车来去的路,铺出五天的日常和两日的生死无常,于是所有形式都显出了敬畏的底色。”
导演李冬梅在北京映后谈活动中说到:“其实当时拍这部电影时我已经38岁了,在此之前我也写过一些剧本。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有一个东西我永远在逃避,就是关于我妈妈的部分。这个部分一直存在于我心里,是一个我不愿意去面对的东西。但是我想我都要到40岁了,应该去诚实地面对这种有关伤痛的记忆,不然我没有办法成长,所以这是一部有关成长和自我疗愈的电影。”这部典型的女性题材电影,通过大量叙事性长镜头和极具真实感的情节,在路演过程中被观众共情并喜爱,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影迷的正向反馈,可谓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风格克制简洁 “接地气”角色迸发精神共振
5月9日,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路演到达重庆站。重庆是导演的故乡,也是本片故事的发生地,因此重庆路演意义非凡。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四个妹妹也来到了重庆路演现场,片中的五个女孩仿佛瞬间从1992年的夏天穿越时空齐聚影院,和现场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有观众表示:“我能在镜头视角里发现我自己感兴趣的莫名其妙的小点,有无数内心戏。视觉语言是美的、是特别的,乡村景色很有油画氛围。”有人在观影后感慨:“第一次看到这样把私人影像做到极致的电影。对白很少,山涧很静,生命来了又走,只剩一阵唏嘘,我能感受到导演对妈妈的爱,这是世界上最真诚、最真挚的感情。”5月11日南京路演结束后,有影迷发表影评:“影片最开始,小咸的背影带我们去回忆,不做切分是想让观众共同创作。小咸啊,你把故事记录下来了,用你喜欢的艺术形式,这已经很好了。”在娓娓道来的电影叙事中,观众沉浸在过往岁月,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共振,完成了一次温情、动人又似声嘶力竭的观影体验。
本片用白描的手法弱化了人物情绪,甚至展现出人性麻木淡漠的一面。观众在这样极致的情感体验里目睹着一位坚韧的女性坠落于时代星空,见证了一位普通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自己生命的支配权,悲悯之感被轮番推向高潮。有观众反映:“影片极为克制,用不动声色的、几乎不煽情的手法,把母亲因难产去世这件生命中巨大的伤痛拍得刻骨铭心。”还有观众发布影评:“固定长镜头带来的叙事效果同样惊心动魄,也展现了从前那段所有普通人都经历过的匮乏的日子”、“时间的影像,记忆的重现。女性的生命处境,真实的生活状态”。
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于2020年获得第四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万玛才旦对其的颁奖词是:“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时间的沉淀,来自细节的真实,来自纯粹的影像。这种力量看似不经意,却非常地难能可贵。”本片既有独特的视听风格、大胆的美学尝试,也有对时代女性的沉重思考。观众因电影而追忆童年、引发思考,就是对电影最大的认可和鼓励。